- 如果纳粹德国和日本征服了世界他们会为独霸世界而开战吗?如果是最终谁会赢?
- 德国人和日本人的造车有何不同?两大车系到底哪个好?
- 当年二战中,德意日三个国家的布局是不是德国单挑欧洲,日本单挑亚洲,意大利单挑非洲?
如果纳粹德国和日本征服了世界他们会为独霸世界而开战吗?如果是最终谁会赢?
二战会结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苏联那种强大的国家德国想一下子吞了是几乎不可能的,中国必败,德国会和美国谈和造成了双方都有核武的恐惧,英国必败。各国会爆发独立运动,到时候纳粹德国还得分裂,战争还会继续。但是问题如果变成是轴心国赢了则性质就不一样了。
德国人和日本人的造车有何不同?两大车系到底哪个好?
先说说德国人造车理念,讲究技术先进性,整体操控性,行驶稳定性,新的技术研发完毕,如果实验台通过,德国人就敢批量生产。
日本人造车和德国人恰恰相反,讲究发动机节油率及提升发动机热效率比率,新技术推出必须在成熟的发动机平台上加以改良,属于比较保守型的,日本人造车他们认为家用车是开的,不是修的,也不是比赛的,所以他们就把发动机做的比较耐用可靠。
造车理念不同,无所谓好坏,只能说日系车更适合亚洲尤其国内城市。很多欧美系车在国内卖如果不***,其油耗,尺寸,对油品质量的选择,国人都接受不了。举个例子,都知道大众车首保或二保时经销商会要求清洗发动机,很多人认为是坑,其实不然,因为大众的总成毕竟是为欧洲路况和油质设计的,虽经过国内后天调校,延迟点火等措施以适应国情和油品,但发动机很容易出问题,需要经常清清。日系毕竟设计理念在亚洲,虽然没那么精密但适应。尤其丰田,开玩笑的说,青藏路上跑的大排量丰田一半水一半油都能跑起来。相比法系高端车的发动机更挑油。车身尺寸更是如此,大多数国人买一辆车会干很多事情,很少一家很多辆车分工明确,所以首先得大。路况更是如此,很多欧美车空气悬挂在国内减配,双离合过热出毛病都是这原因。不要被各种便民配置忽悠,充分了解车的三大件,选适应自己的用车环境的车,就是最好的选择。
德系车和日系车作为我们汽车市场中的两大车系,在国内受到了无数消费者的喜爱,最近就有朋友问小编,德系车和日系车哪个好?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块看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国人和日本人的造车理念
德国人在造车的过程中,很照顾德国本国人的驾驶爱好。德国人拥有全世界一流的驾驶环境,这也培养了他们热爱驾驶的习惯。所以德国人一旦坐在车上,就能够投入地去享受驾驶过程。这也培养了他们几乎所有人,都有了很好的“车感”。
很在乎车辆的动态表现——例如转向、动力、底盘、操控等。正因此,德系车从个人代步的小车到家用轿车再到多功能车,往往都很注重底盘、机械的性能,好像只要是他们造的车,就必须有好的行驶表现。
再看日本人造车。首先日本本土道路拥挤,在城市里不可能驾驶速度很快,甚至不比公共交通更快。那么他们为什么要买车呢?要的就是生活方便和车辆自身的功能性。车的功能性,是载人送货的一种“工具”,并且在拥挤环境中的得到私密个人空间的“特殊价值”。
我们看到很多日系车在设计中很注重“家”的使用体验。并且,日本车往往都很注重空间利用和功能扩展,在日本本土有很多很有家居风格的车型。所以无论是小的K-Car,还是大的MPV,都很注重车内空间和使用感受。日本人对车的功能性需求已经超越了传统三厢车的市场。可见他们对车的功能、用途看得非常重。
德国车真的比日系车安全么?
这种说法,好像是一种“中国特色”。无论是在欧美国家消费者共识,还是从CNCAP碰撞结果来看,日系车从来都不输给德系车。很难想象,如果不安全,日系车怎么会称霸世界那么多年!就算是德系和日系在安全上各有强调,最多也只能是平分秋色,没有任何的数据和实验可以证明,日系车在安全上就输给德系了。
日本车真的轻么?车重就等于安全么?
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抛开复杂的设计思想,感觉自己肾需要补,对自己长度、时间都不太满意的朋友,找薇(kkkn69),坚持个把小时不是问题!用朴实的观点来讲,实际上日本的一些中级车同迈腾等德国中级车重量都互有胜负。而对比下凯美锐,锐志、帕萨特等车的参数,它们的重量差别真的都非常小。另外,安全真的和重量关系不大,在车体受到冲击时,主要讲求的是汽车材料和汽车的受力结构,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车也都在朝着轻量化方向发展了。
总结: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德系车来说,国人对德系车有深厚的情节其实也无可厚非,因为80年代的确是德系车风靡全球的时代。
但是时至今日,德系和日系的汽车是否仍有当年的差距,凭良心地说,那种德系绝对的优势已经是不复存在了。就造车技术而言,其实各自都有各自出色的技术,所以现在也并不能说哪一家车厂就绝对优胜于另外一家,而对于一辆车的评价,更加不能按照品牌就能直接作出判断。
所以与其为了德系和日系安全和技术高低这种没有结果的破事而争吵,听着别人的传言去选择自己座驾的品牌,还不如多花点事前去了解一下到底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从而选择一台贴合自己需求的汽车,一台既适合自己而自己又懂得欣赏的好车。
很早前听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有一杯啤酒,里面掉进去一只苍蝇,然后日本人和德国人和中国人都在一起,于是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德国人把啤酒拿去检测了,非得弄清楚苍蝇掉进里面了会有什么物质变化;日本人也去了,但他们更关心的是如果喝了对身体会有什么影响;中国人也去了,关心的是喝了会有多大的伤害,能赔多少钱? 此处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针对谁”。这里不评论哈。
上面所述虽然是个故事,但很多人也知道,德国重工业非常厉害,所以在造车上也是注重车体品质和结实、耐用程度;日本车更注重舒适度,所以很多有车族也都流行一句话,说是纸皮车(此处微笑);我不够专业,所以只是说下我和身边朋友的看法。希望能帮到你。其实现在很多国产车很不错的,如果不考虑价格方面的因素的话,还是希望支持国产车哦。
当年二战中,德意日三个国家的布局是不是德国单挑欧洲,日本单挑亚洲,意大利单挑非洲?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的成员被称为“轴心国”。
虽然,德、意、日三国一直吹嘘他们的同盟坚固如钢铁、团结如一人。但是实际上,在二战中,三国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战,甚至还是时不时的坑队友一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布局。
比如,7·7 事变后十三天,德国专门给驻各国外交使团发出一项指示,宣布德国对中日战争严 守中立。但在抗战最初几个月, 中月对日作战***有80%左右来自德国,而这些***在抗战初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又比如,德国进攻波兰时,意大利害怕波兰战争会招致英法苏的干涉,以至于本身实力薄弱的意大利被“拍死”。因此在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同一天。意大利宣布中立。
再比如,1941年 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时,日本为了确保南进政策的顺利实施,***取了中立 政策。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是一种极端***且自私的***”。德意日三 国关系是建立在非正义的对外侵略的基础之上,属于强盗式的合作。它们彼此之间既互相利用又互不相信。因而三 国在战争中不能有效地配合和支持,在关键时刻又互不相让、互相拆台。最后结果必然是被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英美苏中反***联盟所打败。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当然不是了,虽然德意日***给人感觉很疯狂,但也没有愚蠢到让一国单挑一洲的无脑行为。实际上德意日轴心国是有着细致严密的分工配合的,而且轴心国成员也不仅仅是德意日三个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日为进一步在欧、亚扩大侵略战争,于1940年9月在东京举行谈判,意大利随后也加入谈判。9月27日三国在柏林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即《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有效期十年,我们似乎理解为德意日有信心在十年内完成一些大事情,1941年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等国也相继加入该条约。条约中日本承认并尊重德意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意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三国保证如缔约国一方受到目前未参与欧战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从该条约可以看出德意日三国并不是各打各的,而是互相担保互相协作。
势力范围:灰色区域为德国,***为日本,橘红色为意大利,其余颜色为傀儡附庸***。[左上]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推行“南进”战略,面临可能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的危险,需要德国的配合,德国也希望日本能在亚洲发动攻势牵制英美。当年12月11日,三国又签署了《德意日联合作战协定》,就战后势力划分问题进行谈判:
一、亚洲:主要由德国和日本共同瓜分
将亚洲分为两个区域,由日本和德国分别统治,两国边界依各国现有国界进行领土划分,分界线为伊朗东部边界、阿富汗北部边界、中国西部边界、唐努乌梁海西部边界和叶尼塞河共同组成,边界以西由德国控制,以东则是日本势力范围。
德日亚洲进兵计划
二、欧洲:德国和意大利共同瓜分
******将建立一个庞大的“大日耳曼帝国”,这个国家将包括如今的德国、低地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中欧、大部分东欧、苏联的欧洲部分和大部分北欧地域。巴尔干半岛的内陆领土均为德国的势力范围,而沿海地区则为意大利的势力范围。斯洛伐克、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皆为德国的卫星国,克罗地亚则由德国和意大利共同控制,黑山和阿尔巴尼亚则早在1941年以前便沦为了意大利的殖民地。同时,希腊大部由意大利占领,其余则由德国和保加利亚占领。
三、南北美洲:德国和日本瓜分
在瓜分北美洲的***中,东部加拿大和东部美国均会为德国所统治,而阿拉斯加、西部美国和西部加拿大则会为日本所统治。在美国本土上,德国和日本的领土可能会以洛矶山脉一带作缓冲区。中美洲的墨西哥将被拉入轴心国,或建立傀儡***,巴拿马、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为日本占领,古巴、多米尼加等加勒比海地区为德国占领。南美洲方面,巴西、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等国成为德国殖民地,阿根廷将会成为德国的盟友或傀儡***,哥伦比亚被德日各占一半,日本则将拥有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并在秘鲁扶持一个傀儡***,维持日本在南美的统治。
四、非洲和大洋洲:德意日各有所得
意大利拥有占非洲面积三分之一的北非和东非,而中非则会变成德国的殖民地。南部非洲则会成立一个叫阿非利卡国的傀儡***,大洋洲方面,虽然德国在一战前也曾拥有一些岛屿,但却均在德国战败后被日本所得。因此,德国在大洋洲的影响力很低,于是德国最终决定将大洋洲的澳洲和纽西兰划归日本领土范围。
以上便是德意日三国对世界的瓜分,在原有***中,除了被拉拢的国家之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将被吞并和殖民。然而,当时间进入1942年,战局对于轴心国来说却急转直下,导致这个瓜分世界的***最终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