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方画如何裱?
古代方画的裱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绢裱,一种是纸裱。
绢裱是将方画用绢布进行裱贴,先将绢布剪裁成与画幅相同的大小,然后用糨糊将画贴在绢布上,再用绢布包裹整个画幅,最后用丝线缝合固定。
纸裱则是将方画用宣纸进行裱贴,先将宣纸剪裁成与画幅相同的大小,然后用糨糊将画贴在宣纸上,再用宣纸包裹整个画幅,最后用丝线缝合固定。这样可以保护画作不受损坏,并增加其保存时间。
古代方画的裱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卷轴式的裱法,一种是扇面式的裱法。
卷轴式的裱法将画作用绢或纸裱在一根长木棍上,两端挂上挂钩,可悬挂在墙上或卷起来保护。
扇面式的裱法则将画作用绢或纸裱在六个或八个扇骨之间,两端用绸带系牢,成为一把扇子,方便携带。无论哪种裱法,都需要先将画作用清水浸泡,然后涂上胶水或糨糊,再压平晾干后进行裱贴。
古代的房子怎么画?
一,“胸有成房”。先心中酿好房子的结构和形状。
二,看用什么画种表现。如用中国画中的工笔重彩,还是用西画中的建筑画效果图。
三,用电脑3D建模,用图片处理渲染,这样动画山来的效果图最好,立体动感强。
四,如要建造古代风格房,用CAD做平面图,标注尺寸。交给预算单位,再交给有资质和有古房专业施工队施工建造。
中国最好的宫廷画?
乾隆大阅图》 郎世宁 故宫博物院
在中国绘画史上,宫廷画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服务于***的政治纪实、军事记事、文化***等宫廷活动,反映了***的审美意识,是历代杰出艺术家绘画才智的集中体现。
中国宫廷画始于五代,成熟于宋朝。随着西洋传教士的到来,到了清朝,便出现了中西画的融合。也就是“清宫洋风画”也被称为新体画。最值得关注的是:郎世宁新体画。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大胆探索西画中用的新路,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
郎世宁,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年少时仰慕中国传统文化,请求派他来中国。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用散点***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汉宫春晓图
《汉宫春晓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作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图用手卷的形式描述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画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凡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既无所事事又忙忙碌碌,显示了画家过人的观察能力与精湛的写实功力。人物皆唐以来衣饰,取名汉宫,是当时对宫室的泛指。
《汉宫春晓图》是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纵30.6厘米,横574.1厘米,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汉宫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
该图以春日晨曦中的***宫廷为题,描绘後宫佳丽百态;其中,并包含有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写像的著名故事。画中人物的服饰,有着典型的唐风;家具则具有明代特色。因此画中描绘的绝非汉代宫廷,而是***宫廷。
古时候的画是什么样的?
仅供参考
一般是指国画…
一,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
二,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等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