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女结婚是否需要到官府备案,流程又是怎样的呢?
不去官府,但有聘书文牒及证人(有地位的人家),老百姓靠媒人及双方证人(亲眷)即可。离婚写(代写)休书就行啦,老百姓有时找女方父兄谈妥也行。
古代结婚流程是这样的,首先两个人可能会通过父母亲或者是亲戚朋友引荐认识,然后两个人才开始谈恋爱,最后父母做决定将两个人举行婚礼。
在不在两个人结婚之前,可能从来没见过面,所以大部分都是媒妁之言。那么在结婚的当天,新郎新娘都会穿红颜色的衣服,然后新郎会带着轿子去接新娘,然后到自己家进行拜天地仪式,最后就是送入洞房。进入洞房之后,慢慢就可以掀开新娘的盖头。
在古代,男女结婚需要进行备案程序,通常需要在官府或社区进行登记。这一过程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而且在明清两代大力推行家庭制度、开展户籍登记管理后变得更加普遍。
具体的流程如下:
1. 提交申请。男女双方要先到户籍管理员处申请结婚备案,并递交相关***明、离异证明等文件,以证明双方具有结婚的资格。
2. 审核申请。户籍管理员会对申请进行审核,审核包括了双方的个人基础信息、文化程度、收入、身体状况等情况。
3. 公示期。审核通过后,需在社区或街道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为七天,以保证双方没有其他的婚姻关系或不存在其他障碍。
4. 领取结婚证。公示期结束后,男女双方可以在户籍管理员处领取结婚证,并登记婚姻状况。根据不同朝代和地区的规定,是否可以进行婚礼、结婚注册费用、结婚证形式和补办流程等也不尽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代社会对男女婚配的要求十分严格,很多中间环节都存在条条框框,因此人们的结婚过程并不是非常容易,有时也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不去官府
古人结婚讲究三书六礼,极为周全。所谓三书,就是奉行六礼应备有的文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书。聘书是男家交予女家的用作确定婚约的书柬。礼书是女家详细列明过大礼时的物品和数量的书信。迎书则是迎亲当日,男方送给女方的书柬。
古代人结婚,新郎和新娘为什么要拜天地?
无论中式西式婚典都是出于礼仪,中国自周礼开始的一切礼仪延续至今几千年,尽管形式上有点改变,旧时代的精神尚存,西式婚礼在教堂,以神为主,神就是上天主宰者,中式婚礼在家堂,奉行的是天地君亲师位,中国人认为,姻缘天注定,有天作之合说,乾天坤地,喻之父母,也是体现中国的孝文化,中式与西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忠孝二字,中国人的忠孝是全方位的,当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副产物,是神治主义的产物,即使是今天的婚姻制度的法律法规,同样在某程度上体现了,尊守,遁规蹈律和顺从,这是法治的产物。步骤与结果是一致的,方法不同而已,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什么是天?古人以日月为天!今天以法为天。
古代人自幼就在长辈的教导下,知道敬天畏地。凡事都要问自己,所作所为是非有违天地良心,结婚大喜之时拜天地,一是感恩天地厚爱,赐自己以对象组成家庭。二是对天发誓,承诺互相恩爱,永不背叛。
古人讲究慎独,就是那怕只有自己一个人时,依然忠于自己对天地良心的承诺,绝不背叛。
自从破除迷信后,说是沒有鬼怪神明,因而也没有了畏惧,所以胆大妄为,弃天地良心于不顾,不相信因果报应,什么事都敢干了。
古代人也是先定婚,再举行结婚仪式,在仪式中有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拜。这就算成为了夫妻,拜天地,是心中有天神,有地神,给作证明,哪时人和现在人观念不同,心中存善念,存神佛,这也算誓言,违背誓言,天地不容情,现代人99%的人观念变了,现代人的观念,有車有楼是夫妻,无車无楼两分离。这是人心变了,可是天地的标准是不变的。这个标准人是看不到的。
在定婚时,男方写好定婚的帖子,那是有称呼,有格式的,都是蝇头小楷写的。女方回帖,双方就把亲事定下了。结婚前还要送对月帖子的,提前一个月写出结婚日期,连同时辰都写上,忌讳属性,就是结婚日不见属什么的,如属鼠的,属牛的等。
婚事完成,并不存在到***部门登记注策,现在还发结婚证明。证件上有公章,现在以结婚证为标准。没有结婚证,同居多长时间不算夫妻。而旧时代没有这些,以信念为标准,以中介送的帖子为标准,就是时代变了,人的观念变了,结婚方法也就跟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