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黑白***用什么笔?
黑白手绘***的绘画过程一般是这样的:
1 铅笔起稿,自动铅笔什么铅笔随便你了2蘸水笔或者针管笔清线(干了用橡皮擦干净铅笔线,如果是用透写台就没有这一步了)
3用小毛笔或者马克笔填黑(这个也随意了,能涂黑就行了)基本上手绘到这里就结束了。黑白手绘***一般用蘸水笔G笔尖的,如果是少女漫用丸笔尖比较好。当然奢侈一点用针管笔 也可以的。至于铅笔的种类,对于黑白手绘***来说= =根本没用……再来说Q版人物眼睛上色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中国画为什么大多喜欢以黑白两色来表现呢?
谢谢邀请。
中国画有别于水彩、水粉、油画等西画,是因为它主要是由水和墨来作画的,所以又称水墨画。
墨看似仅为黑色,其实不然。自古以来一直有墨分五色的说法,这五色是指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等五种色阶(下图自左至右)。
这是由于水的掺合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深浅和浓淡,已经足够表现出所描绘对象如山水、花鸟等物的层次感了。结合宣纸的渗透特性,产生了特殊的韵味。
除了墨色具有上述特点外,中国画在用墨的方法上也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用墨之法在于用水,水是国画中使墨色产生各种变化的调和物。水的多少、清浊直接关系到墨色的变化。
墨法主要有“积墨法”、“破墨法”、“泼墨法”、“宿墨法”、“焦墨法”、“埃墨法”等等,水入墨或墨入水都会使画面产生干、湿、浓、淡的不同效果,因此墨色又有“六彩”之说。
综上,中国画特殊的质材和技法已经决定了其特有的丰富的表现力,所以通常画家都喜欢以墨作画。
(以上为我的近作)
中国画喜欢以黑白两色表现奥秘就在太极图里。
中国画是人类文化史上独特的艺术形态。中国古代有一部很重要的书,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甚至世界,就是《道德经》,老子《道德经》开篇即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众妙”也包括艺术的话,那么这个“玄”就是一把钥匙,让我们从中国古典哲学这个源头了解了中国画的最初道理。
《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万物当然包括艺术。中国画的奥秘就在太极图中。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全部的艺术规律都是辩证的。我们生活的世界也由辩证规律组成,这个道理恰恰也是笔墨艺术规律的核心。中国的笔墨文化就发端于这个太极图的辩证法中。 如果我们把“道”理解成“规律”二字的话,中国人的世界观必然形成了中国的笔墨文化。
中国画最独特的一点就是笔墨性,笔墨,是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一支柔毫,软中有硬,处处见骨,绵里藏针,颇有些太极拳的味道,这也有些像中国人的性格——柔中有刚、刚中见柔。笔墨不仅仅是材料、工具、技法,而且是一种精神状态。毛笔能表达出平静的理性,这个平静理性之下又有最充分的感性,“玄之又玄”,“恍兮惚兮”,尽在笔下,点画规律都印证着老子的话,似乎中国的哲学就是为国画而设计的,而笔墨营造的黑白世界,恰好又最大限度的表现这中国的哲学,怪不得中国的国宝大熊猫也只喜欢黑白。
最后想说明一下,中国画并不是大多都喜欢用黑白表现,中国画有很多种类,也有很多表现形式,就色彩来说就分淡彩,重彩,墨彩,青绿,金碧,浅绛等等。单单只说墨色也有五色六彩的说法,所以只能说中国画有一部分是喜欢黑白的表现,不说现代中国画色彩的丰富性,就说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色彩也占了大部分,这真不是要抬杠,主要担心让人误解了中国画,也冤枉了中国画。
中国画的分类 - 以画的技巧分类 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相传唐人王洽每于酒酣作泼墨画。后世泛指笔势豪放、墨如泼出的画法为“泼墨”。
一、工笔 工笔,是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与“写意”对称。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放纵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
二、效法 效法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以表现出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折带皴、括铁皴、大小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都是以其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这些皴法乃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质地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随着中国画的不断革新演进,此类表现技法还会继续发展。
三、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于人物和花卉画。
四、没骨 没骨也是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另有用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也叫“没骨图”,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杨升擅此画法。
五、指头画 指头画简称“指画”。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清高其佩擅此画法,其侄孙高秉还著有《指头画说》。高其佩说:“吾画以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说明他作画运用了手的各个部分,指甲、指头、手掌、手背。分析起来,画小的人物花鸟以及细线等,可能用指甲,可正用,也可侧用,如使用钢笔一般画大幅如荷叶、山石,可用泼墨法,手背手掌正反可以抚摸成画;画柳条流水可以小指、无名指甲肉并用点苔可用一指或数指蘸墨直下。总要立意在先,胸有成竹,然后心手相应得其自然,浑然天成,不现手画的痕迹,方称上乘,所以说“物成手却无”。自此以后,作指画的人虽不少,不过是偶然性的指墨游戏。只有现代已故名画家潘天寿,指画成就最高。